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,总是有着浓浓的爱乡之情。家乡是很多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之一。家乡是承载了血脉亲情、人伦道德、心灵港湾等重要意义的“复合体”。正值本次寒假劳动教育活动开展,让工小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同学们的故乡,看看同学们的研学成果吧!
2021级智慧工商1班朱硕
我的家乡在陕西榆林,当地民风民俗十分丰富。为了更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,我深入实地考察,采访当地的长辈们,从中了解了很多谚语和传统习俗。
在陕北地区普遍重视重阳节,民谚云:“九月九,家家有”。意谓秋收过后家家有粮归仓,无饥饿之虞。民间也有携友出游登高之风习。除此以外,其他风俗也有很多:正月初一大拜年,初五送穷鬼、迎财神,初六小年,初七“人情”,十二老鼠嫁女,十五元宵节,十六燎百病。二月二龙抬头,五月初五吃粽子,七月十五中元节,八月十五中秋节,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,九月九重阳节登高,赏菊饮酒等。榆林人爱过节,且有很多讲究,虽有一些迷信色彩,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。
饮食文化同样独具特色。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、奶茶、酪饼子,酥油、黄米饭、猪肉熬酸菜。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、荞剁面、羊羔肉。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、揪面片。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,如子洲“果馅 ”、米脂“驴板肠”、绥德“黑粉油旋”、镇川“干炉”,佳县“马蹄酥”、榆林“炸豆奶”、神木“粉皮”、清涧“煎饼”、府谷“果丹皮”等都有其独特风味。
多彩榆林,魅力无限!榆林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边塞城市,欢迎广大朋友到我的家乡做客,感悟榆林的文化风采!

2021级智慧工商1班杨乐
我的家乡在河北容城县。当地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被省政府认定为“千年古县”。2017年,纳入雄安新区。
我的老家北河照村有一个不大的祠堂——杨氏祠堂。几百年来,这个不大的祠堂声名远播,其供奉的就是被称为“容城三贤”之一的杨继盛。在雄安新区传承悠久、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中,“容城三贤”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内容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大家、学界泰斗,所以挖掘古老的“容城三贤”思想,擦亮新区及“容城三贤”文化品牌,弘扬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,对新区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。
通过这次的活动,我进行了实地调研,查阅众多资料,对“容城三贤”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,杨继盛的“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”铮铮铁骨为民立命的精神,刘因倡导的理学,孙奇逢领衔的“北学”在燕文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今天,“容城三贤”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,是雄安新区这座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柱。因此弘扬三贤精神、传播三贤文化是我作为雄安人不可推卸的责任,我也相信,在我们雄安人的共同努力下,“重信尚义、笃信好学、慷慨悲歌、爱国爱民”的三贤精神和肝胆骨气一定会将雄安历史文化妆点得更加灿烂辉煌!

2021级智慧工商1班鲍勃涵
我的家乡在安徽六安,别称“皋城”“皖西”,皖江城市带接点城市、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、陆路交通运输枢纽城市。这座城市具有特别的红色底蕴,在六安的球拍广场上,巍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燎原雕塑,以此来纪念在近代为实现民族独立、国家富强而去拼搏奋斗的共产党人。六安红色文化极其深厚,六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别山红色文化。在这里,不仅留下了邓小平,刘伯承,董必武等革命先烈的足迹,更是拥有享有“中国第一将军镇”之称的独山镇,是共产党早期的发源地之一,是红军的摇篮,将军的故乡。
在调研过程中,我走进当地的红色博物馆,学习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。通过此次调研,我深刻体会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幸福来之不易,我们要倍加珍惜。六安要实现发展与崛起是一个要注重多要素的漫长过程,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六安的智慧与奋斗,需要我们用汗水与心血去浇筑这一座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城市。新时代的我们一定勇担重任,带领家乡走向未来!

今天的“研学达人”成果展示就分享到这里了,相信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,用实际行动丰富了假期生活,从家乡文化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。期待看到更多同学的精彩表现,积极加入“研学达人”分享的活动中来吧!